古三思率先开口问道:
“霍处长,慕容伦此人开什么条件了??霍三闻言摇了摇头说道?“慕容伦什么条件都没有开,事实上他只是安排了一个人联络了我们统调处,安插在洛安朝廷的暗桩,然后通过这名暗桩将消息传给了我们统调处·························?听到这个回答赵涵微微皱眉,然后又是问道:
“既然如此如何能够确定此人是慕容伦安排的??霍三沉声回答道:
“此人虽然不是慕容族人,但是据我们了解此人是慕容伦心腹手下,专门帮慕容伦处理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我们统调处通过仔细研判,基本上可以确认此人确实可以代表慕容伦!?对于霍三这个回答众人虽然还有一些疑惑,但也不好在继续刨根问底,毕竟情报工作上存在着很多忌讳?沉吟了一会古三思向着叶明盛禀告道?“大帅,慕容伦此人一向老奸巨猾,而且在上官宏远死后,此人在洛安朝廷十分崇高,并且还和上官长恭达成了合作,正是有了慕容伦此人的支持,上官长恭才能够在短时间内稳定洛安局势!?“慕容伦对于我军态度一向很不友好甚至十分恶劣,尽管眼下我军在云并取得大胜,洛安朝廷局势及及可危!?但是我认为对待慕容伦此举仍旧需要非常谨慎,小心慕容伦这个老家伙使诈,他不值得信任·····························?听到了古三思的意见,叶明盛将目光看向了代表军方意见的赵涵,在叶明盛的目光下赵涵沉吟了一下讲道:
“我认为慕容伦他是在待价而沽,向我军展示他的价值,等待我军给他开出价码!?“不过据我了解在杨崇庆死后,上官长恭并不信任汤鹏,已经命令马重阳兼任魏关都督,负责魏关的防务工作,至于汤鹏则担任马重阳的副手,我对于慕容伦对汤鹏和马重阳的影响力有一些怀疑!?对于这个问题,霍三沉吟了一下继续介绍道?“为了减少上官父子对自己的忌惮,慕容伦在洛安朝廷表面上一直很有分寸,几乎从不和军方的将领有任何私人接触!?“不过根据我们了解,在上官宏远去世后,慕容伦的胆子就大了很多!他不仅和杨崇庆有过接触,更是和汤鹏很密切的来往!?听到霍三这么说,古三思忍不住插嘴道:
“慕容伦和杨崇庆,汤鹏存在接触,监察司没有调查到吗??霍三闻言耐心解释道:
“上官宏远活着的时候,陈静雨为了避免被上官宏远所忌讳,所以他对上官长恭一直很冷澹,对于上官长恭一些打招呼的事情,陈静雨也是一直公事公办并不买账,为此也是得罪过上官长恭······························?“所以陈静雨和上官长恭两个人关系并不好,甚至有消息说上官长恭想要换掉陈静雨,陈静雨此人对上官长恭也不像对上官宏远那样的忠诚!?“为了避免被上官长恭兔死狗烹,陈静雨和慕容伦在私下里也是有过接触的,他和慕容伦之间是有过利益交换的!?“根据我们统调处的情报,陈静雨将慕容伦和杨崇庆私下接触的事情报给了上官长恭,但是慕容伦和汤鹏接触的事情却未必禀??“根据目前知道的这些信息,我们统调处认为慕容伦对汤鹏还是有影响力的,但是能够影响到什么程度还有待观察!?听着霍三提供的信息,众人是再次陷入思考中,慕容家是大周的顶级门阀,慕容伦也是洛安朝廷的头面人物,在洛安朝廷势力盘根错节党羽众多,他的身份地位摆在这里,大家也原因相信他有这个能力?所以现在问题就来了,既然慕容伦拥有帮助奉武军拿下魏关的能力,那么奉武军是否可以相信他投诚的决心呢?
就在众人皆在为这个问题思考的时候,一直没有开口说话的崔绍则是开口说道:
“大帅,我建议让慕容布政使来负责跟慕容伦对接·······················?此话一出众人皆是眼前一亮,明白了崔绍这个提议的妙处,不得不佩服这姜还是老的辣!
在座的众人皆是奉武军的核心人物,都是明白慕容玉良虽然被他大哥慕容伦逐出慕容家了,但这不过是这亲哥俩玩的明哲保身的手段罢了,这慕容家在奉武军和洛安朝廷两边下注,算盘打的是非常的响?如果说慕容伦主动和奉武军联络是在待价而沽,那奉武军方面让慕容玉良负责对接,就是在试探慕容伦的决心?慕容伦真的决心弃暗投明,投靠奉武军那么这自然是一大喜事,势必会加快奉武军统一天下的进程?让慕容玉良出面对接这件事情,人家兄弟两个人也比较好谈条件,眼下奉武军财政紧张,而财政的窘境也影响了奉武军统一天下的进程,而如果能够得到慕容伦的助力,叶明盛也愿意给一个好的条?而如果慕容伦是想要玩花招,那么他就要考虑到一个情况,是否会牵连到慕容玉良?尽管随着古三思担任人事局局长,被奉武军内部视为是取代了慕容玉良,成为了奉武军文官系统的二号人物···································
但是慕容玉良治下的冀豫,在一连串改革下已经逐渐释放了经济活力,成为了奉武军治下经济发展最好的行省,因此慕容玉良也是被视为文官系统的三号人物,不是没有机会有朝一日取代崔绍!
而如果在这件事情上慕容伦摆了奉武军一道,就意味着要牺牲掉自己弟弟的政治前途,所以慕容伦就必须要想清楚,是否要在奉武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这么做,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沉吟了一下叶明盛也是决心采纳崔绍的建议吩咐道?“召慕容玉良回易京!同时命令袁嵩所部持续炮轰魏关,向洛安朝廷施加压力!?“是!?下打完命令叶明盛便是散会,让众人回家吃饭休息了,乘坐着马车崔绍返回了自己的府邸?回府之后崔绍命令管家崔福烫一壶酒,弄几个小菜给他送过来,对此崔福深感意外,在他印象中崔绍一向洁身自好,除了逢年过节喝两口酒之外,从来不会在就饮酒?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崔绍为什么好好的突然要喝酒,但是崔福还是赶快的让厨房炒两个崔绍爱吃的小菜,烫了一壶女儿红给崔绍送了过去?偏室中崔绍酒一杯一杯的喝着,尽管身体很疲惫,但是他的脑子却是非常的清醒·····················
作为奉武军的中枢使,崔绍明白奉武军的财政困境,也明白叶明盛早日一统天下的心愿?所以他早就在思考怎么解决奉武军的财政问题,而在忠勇堂上他提出的那三点,就是崔绍想出来的解决办法?崔绍很清楚自己想清楚的那三点,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奉武军的发展,和饮鸩止渴属于同一个性质?但是银子并不会凭空变出来,总是要做出一些牺牲的?除此之外从个人利益来看,崔绍是希望叶明盛采纳自己这三点的,毕竟随着这三点的落实在提高财政收入的同时,副作用也会逐渐显现,奉武军内部就会出现一些麻烦!
老话说的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崔绍很清楚自己这位大外甥,看似是对自己委以重任,让自己当奉武军的中枢使,总览奉武军的文官体系,让自己成为奉武军的宰相,在奉武军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是打心眼里叶明盛并不信任自己!
崔绍从来没有查过但是他心里明镜似的,自己府邸中这百十来个丫鬟下人,其中至少有十个是统调处的探子!
叶明盛之所以不信任自己还继续用自己,完全是因为奉武军的崛起的太快,这就导致奉武军的战力虽然强悍···············
但是文官方面的人才储备并不完善,而奉武军又一直在打仗的路上,所以需要有一个人能够统筹官府的各个部门,为奉武军提供各种保障,让几十万骄兵悍将有粮饷拿,有衣服穿,打仗的时候不会因为后勤战败!
讲真崔绍并不认为,这个活在奉武军中只有他自己能干?除了他之外慕容玉良也可以胜任这个工作,但问题是相比于自己,叶明盛更不信任慕容玉良?虽然不知道叶明盛为什么如此执着于,削减世家门阀的实力和影响力,但是叶明盛的种种政策却是宛若钝刀子割肉一般一刀一刀的砍向他们这些世家门阀?这种刀法你一开始不会感受到特别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刀法却是越来越痛彻心扉?所以在这一点上来说自己和慕容玉良都站在叶明盛的对立面,但毕竟自己是叶明盛的舅舅,多少有那么一份血脉亲情在?此外崔家是靠着奉武军才走出辽阳,从一方土豪走向了大周权力的核心,双方的命运已经绑定在了一起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因此奉武军战败对崔家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而慕容玉良则完全不一样,他出身于顶级门阀慕容家,他有一个在洛安朝廷当吏部尚书的亲大哥,他的根不在奉武军,相信只要利益足够大他不是没有可能选择背叛················
这也是为什么,慕容玉良被派去冀豫当布政使远离中枢,而自己被叶明盛任命执掌中枢的根本原因?至于古三思此人崔绍承认他很有能力,现在已经是奉武军的柱石之一,但是在崔绍看来他还是太嫩?尽管叶明盛一向支持古三思,但是古三思欠缺统筹管理各个部门的经验,他也缺乏这样的威信?但问题是奉武军在战场上的进展,比预期的更加要快,照这样下去今年之内奉武军就可能拿下洛安朝廷,明年就可以南下,相比于洛安朝廷南方的那几个诸侯,则就是一盘散沙!
徐兆杰虽然能打,但是他欠缺基本盘,陆建朝虽然有基本盘,但是江南承平已久缺乏战力,若是他们能够合作,那么或许还能抗衡奉武军,但问题是他们双方之间矛盾隔阂太深了,根本不可能真心合作?所以在崔绍看来奉武军快则两年,慢则三年就可以统一大周,到了那时候叶明盛就会登基称帝建立新朝?崔绍相信到了那个时候,叶明盛会厚待自己给自己一个新朝首任首辅的头衔,甚至还能够封自己一个国公···············?但同时这也意味着,自己的利用价值已经大幅度缩减了,到了那时候自己识相点主动告老还乡,配合叶明盛演一场苦情戏,然后在叶明盛的依依不舍下回到辽阳老家,如此一来还能够送儿子崔子博一程?尽管对权力崔绍一向表现的很洒脱,但是权力这东西拿起来容易,想要在放下却是难了?作为一个读书人,崔绍毫无疑问也是梦想过入主中枢挥斥方遒的场景,而在家族势力的帮助下,他一步一个脚印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辽阳按察使,当时的崔绍看似在辽阳十分风光,但是在心中崔绍却是不甘的?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家族势力的帮助下崔绍成为了辽阳按察使,但同时因为崔家在辽阳虽然很有势力,但是辽阳不过是大周一处偏僻之地,出了辽阳崔家就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了?而这就意味着没有叶明盛和奉武军的话,辽阳按察使这个职位原本就是崔绍的仕途天花板了,崔绍想要入阁拜相几乎是没有可能的事情?而这也是让饱读圣贤书的崔绍,心中常常有怀才不遇的感觉,而奉武军的出现则是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一生所学有了用武之地······················